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有人喜欢拿老黄历说话,其实分析一下当前的情况,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前了。
1.烟草专卖制度和非网销管理国内烟草行业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,中烟公司各地分公司的地域保护非常严格,很多烟草品牌名声在外,但在外地都买不到。湖南的烟可以到湖北卖,但前提是,你必须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,同时你卖的湖南烟必须是从当地烟草公司进的货。如果没有许可证卖烟,属于无证经营;不从当地烟草公司进货,属于销售非法渠道卷烟。
而且线上销售是命令禁止的,因为烟草是纳税大头,如果湖北人都网上买其他品牌的烟,不抽黄鹤楼了,那损失有点大。
所以,别说湖北几乎买不到湖南的烟,湖南也几乎买不到湖北的烟。这也成全了各地,湖北把黄鹤楼做大了,湖南把芙蓉王做大了。
2.酒市场自由竞争,不存在买不到湖北的稻花香、枝江大曲、白云边、石花、关公坊、劲牌等,湖南的酒鬼酒、邵阳大曲、德山大曲、益南州大曲、回雁峰、白沙液等。
酒市场是自由竞争的,湖南可以买到湖北的酒,买不到的那可能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人。说买不到是不可能的,只能说需求不大。大家90%以上的使用白酒的目的都在于送礼和宴请;仅有少量部分的产品是用来自饮和小聚用,且都是极为廉价的需求。
所以价格高了需求少,价格低的买本地酒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。垄断和保护是不可能的,因为酒都是可以线上购买的,和烟不一样。
3.湖北和湖南一家亲湖北不卖湖南烟,湖南不卖湖北酒,那都是九十年代的说法了,那时候为了保护各自的市场利益,你禁烟我禁酒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已经慢慢淡化了。湖南湖北作为一江之隔的领近省份,历史渊源深厚,文化背景相似。那些稍显恶意的言论其实是不对的,湖北和湖南可以作为两个同质“商家”,有竞争关系那是很正常的。
实际上是,政治上互相帮助,依托,防守;经济上相互合作共同进步。
烟、酒均为利税大户,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,各省为了保护当地品牌、产业,达到增加利税的目的,确实存在贸易保护现象,如湖北不卖湖南的烟,湖南禁售湖北的酒等等。但之后,随着产业融合、贸易发展及交通运输的通畅,这种壁垒已经被逐渐打破。现在,在全国各地,无论是哪个品牌,国产烟酒绝大多数还是能够买到的。
我国对烟草实行专营专卖制度,由国家烟草专卖局(总公司)制定销售计划,分配给各省(市)烟草专卖局(公司),各省局(公司)再制订配额,分配到各地市;酒类没有实行专营,也就没有配额,完全靠酒厂、糖酒副食公司的营销,当然,酒类与烟草一样,税收都比较重。
一些全国知名品牌,如茅台、五粮液、剑南春,中华、黄鹤楼、芙蓉王等,只要不差钱,在各地均可轻松购得。只是一些地方品牌,习惯了地方口味,在当地销售不错,而在外界知名度不高、受众较少、销量有限,而营销费用并不因此减少,厂家在综合考虑销量、运输、人力、税收等成本后,决定是否进入该区域。
凤凰山产龙凤茶:喝茶,为什么唐代人煮茶、宋代人点茶、现在人沏茶呢?
唐人的饮茶方式中国饮茶历史悠久,相传始于炎帝神农氏,初作药饮。汉景帝刘启(公元前188~前141)阳陵从葬坑出土固形体茶,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茶叶。
唐代以前饮茶风气流行于长江以南的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等产茶地带,唐代以后逐渐遍及全国。
唐封演(约8世纪末)《封氏闻见记》载:“茶早采者为茶,晚采者为茗,本草云:‘止渴、令人不眠。’南人好饮之,北人初不多饮。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,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特其饮茶,人自怀挟到处煮饮。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
起自邹、齐、沧、棣,渐至京邑,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。其茶自江淮而来,舟车相继,所在山积,色类甚多。”北方由于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关系,不适合茶的生长,因此茶皆由江淮运送北上。
至唐玄宗开元时期,全国各阶层已把煎茶、饮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陆羽《茶经》问世,更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。
此即《封氏闻见记》所云:“楚人陆鸿渐为茶论,说茶之功效,并煎茶、灸茶之法,造茶具二十四事……于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”再者,从唐诗中出现歌咏茶的诗文,以及大量出土的茶器,可以概知唐人对茶及茶器的讲究。
陆羽《茶经》内容完备,涉及广泛,包括了茶文化的每一层面。《茶经》中记载茶有四种形式:“觕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”。
前两者指茶叶;后两者是将茶叶磨成粉末或制成茶饼。主要的饮茶方式有三:煮茶、痷茶及芼茶,其中最流行的方式是“煮茶”,唐代文献普遍称为“煎茶”。
操作顺序大略如下:
一、炙烤饼茶
二、研碾茶末
三、罗筛茶末
四、茶鍑或茶铛煮水
五、投茶末入鍑或茶铛
六、以茶匙或著搅拌茶末
七、培育汤花(育华,打出茶沫)
八、酌茶于碗,即可饮用
这些茶器,在煮饮过程中互相配合,形成唐人独有的煎茶、品茶之道。
宋人的饮茶方式茶史上有“茶兴于唐,盛于宋”的说法。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,再加上皇帝爱茶、写茶书,文人将琴棋书画融入茶事活动中,人们对茶的审美、精神境界的追求等大大提升,留下很多重要的茶书、茶诗歌。
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,不仅士人饮茶之风大盛,民间也盛行斗茶、茶百戏,茶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,从上流阶层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据《宋史》记载茶分两类,有片茶和散茶。
片茶即团茶,亦为饼茶;散茶即叶茶,亦可称为草茶宋人饮茶以末茶为主,因此无论饼茶或草茶饮用前皆研碾成末。
宋代著名的噢茶竞技“斗茶”,是一种对茶竞赛的评比。茶的色、香、味、型之鉴赏,点茶操作技巧的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笼击拂茶汤所呈现的结果,均是考评重点。
斗茶进行时,必须注意节制注汤,使茶末与汤融合,再以茶匙或茶笼击拂搅匀调成浓稠的融胶乳状,使之产生泡沫汤花。(汤花是白沫,因此宋人喜好黑色的器皿,有利于更好的观察茶汤)
饮茶习俗发展至明代,出现了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。
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)明太祖体恤民情,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团茶进贡,禁止制造费时费力、工序极繁的团茶,改茶制为叶茶(散茶),唯芽茶进贡,从此改变了饮用末茶的习惯,也结束了自唐以来团茶、末茶居领先地位的历史。末茶没落,连带以茶筅击拂的点茶法亦渐行消失。慢慢地国人不识末茶、点茶为何物。
久之,明代的训古学者,读到宋代文学作品中“茶筅”名词时,亦苦思不知其为何物。明代饮茶文化进入新境界,从团茶改为芽茶,制茶与饮茶方式也随之焕然一新。
明人的饮茶方式饮茶文化发展至明代,进入了一个新境界
从团饼茶改为芽茶,制茶与饮茶方式也随之焕然一新。
明万历年间茶人许次纾(1549~1604)《茶疏·烹点》记载明晚期泡茶方式为:“先备茶具,必洁必燥,开口以待。盖或仰放,或置磁盂,勿竟覆之案上,漆气食气,皆能败茶。先握茶手中,侯汤既入壶,随手投茶汤,以盖覆定,三呼吸时,次满倾盂内,重投壶内,用以动荡香韵,兼色不沉滞,更三呼吸顷,以定其浮薄,然后分以供客,则乳嫩清滑,馥郁鼻端。”
《茶疏》相当清楚地说明了泡茶过程,即以第一泡茶汤洗茶后舍弃倾入盂内,第二道茶汤冲泡供饮,呈现明人重视茶色、茶香、茶韵等细节,实与今日泡茶方式相去不远。
明代茶器也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而产生了变化。
旧时饮用末茶所需茶器,如茶白、茶碾、茶磨、茶罗、茶笼、茶勺以及为呈现茶沫汤花的黑釉茶盏等,皆因叶茶改变了冲泡方式,不须研磨打茶,随着末茶的废置而消逝。
新兴泡茶器皿如茶壶与茶钟,特别是宜兴紫砂以及白瓷茶杯,在明代中以后成为茶器新贵,也是文人、茶人争相收藏的对象。
现今中国的茶道传承:工夫茶“工夫茶”是一种颇具功夫又温文雅致的饮茶艺术。工夫一词可指做事方法讲究。在一泡茶里,水温、注水的角度、高度,水注大小,注水急缓对茶叶和对茶物质淅出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及品味特点。同时,工夫茶对选茗、择水、置具、烹煮、品茗等各个环节亦有精细讲究。
潮州工夫茶的烹制和品饮,古今大致相似。清代袁牧《随园食单》中(18世纪80年代)介绍武夷僧道瀹 茶献客,说的就是“工夫茶”煮饮方法。
《随园食单》:“……杯小如胡桃,壶小如香橡,每斟无一两。上口不忍遽咽,先嗅其香,再试其味,徐徐咀嚼而体贴之。果然清芬扑鼻,舌有余甘。
一杯以后,再试一二杯,令人释躁平矜,怡情悦性。
如觉龙井虽清,而味薄矣;阳羡虽佳,而韵逊矣。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,故是茶享天下盛名,真乃不乔。且可以渝至三次,而其味犹未尽。”
潮州工夫茶必备技能:二十一式
近代,徐珂《可言》(1924年)卷十三中,说“工夫茶,潮州所尚,品茶之事也。其烹制法,本诸陆羽茶经,器甚精细,白泥炉形如截筒,高尺二三,壶用宜兴瓷,大者可容半升许,杯盘用花瓷,杯小而盘如满月,壶及杯盘,旧者贵如拱璧,烹时先贮泉水于铛,用细炭煎煮至初沸,投闽茶于壶内,冲之盖定,复遍浇之上,然后甚而细咽之,气味芳烈。”
第一式:茶具讲示
逐一讲解展示孟臣壶、若深杯、玉书碨、红泥炉等茶器。
第二式:茶师净手
第三式:泥炉生火
第四式:砂铫掏水
第五式:榄炭煮水
第六式:开水热罐
第七式:再温茶盅
第八式:茗倾素纸
第九式:壶纳乌龙
第十式:甘泉洗茶
第十一式:提铫高冲
第十二式:壶盖刮沫
第十三式:淋盖追热
第十四式:烫杯滚杯
第十五式:低洒茶汤
第十六式:关公巡城
第十七式:韩信点兵
第十八式:敬请品茗
第十九式:先闻茶香
第二十式:和气细啜
第二十一式:三嗅杯底、瑞气和融
时代不同了,产生了不同时期的文明,喝茶过去是上层主流社会的雅兴,而平民百姓饭都吃不饱,那来的兴致。現代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,烧水和烧水的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,現在的茶具也是千姿百态,一派繁荣景像,現在都是电壶,几分钟水开了,就可沏茶,卫生又快捷,所以現在以沏为主。过去是以柴碳来烧水,将水烧开的事是个麻烦事,所以喝茶以煮烧为主。現在的牧民地区仍保留着煮砖茶奶茶习惯,由烧煮到沏是社会进步的过程。